Administrator
发布于 2025-04-27 / 11 阅读
0
0

某东 vs. 某团外卖之争的“三元”解读

AIxAI.me

基于“三元价值”框架,对近期某东与某团在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的激烈竞争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场竞争表面上是市场份额和商业版图的争夺,其根本驱动力主要源于满足和刺激用户的“欲望”(Desire)层面(便捷、低价、即时满足),并伴随着对基础“需求”(Needs)的覆盖。然而,竞争当前呈现的形态(价格战、排他性策略指控)严重偏离了“共在”的理想状态,即促进系统整体福祉和协同进化。现有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市值、GMV 为主)无法全面衡量这场竞争对物理、数字、精神(PDM)三界产生的真实影响,特别是忽略了对“存在/贡献”(Existence/Contribution)价值的考量(如骑手长期福祉、环境可持续性、社会信任成本)。虽然短期内竞争可能带来某些积极效应(如效率提升、部分参与方福利改善),但若不向更注重多方共赢、长期价值和伦理对齐的方向演进,其长期可能加剧风险,并固化一种不均衡的价值分配模式。未来行业的真正进步,需要超越零和博弈,转向构建更能体现“共在效能”的协作与价值评估体系。

1. 引言:超越商业竞争的表象

        某东与某团在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的全面对抗,已成为时下行业的核心焦点。传统分析多聚焦于市场策略、财务影响和行业格局。然而,从我们构建的框架视角看,这场竞争不仅是商业力量的碰撞,更是观察现有经济体系如何处理物理、数字、精神(PDM)三界互动、如何响应需求、欲望、存在/贡献(NDE)三元驱动力,以及其行为是否符合“共在”原则的一个绝佳案例。本报告旨在运用框架,揭示这场竞争背后的深层价值逻辑、潜在风险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存在性”影响。

2. 核心冲突的解构:即时零售场的 PDM 博弈与 NDE 驱动

  • PDM 整合的战场:

     即时零售(线上下单,线下快速送达)是典型的 PDM 融合场景:

    • 物理层 (P):

       依赖庞大的骑手网络、密集的线下门店/前置仓、高效的物理商品流转。竞争的核心之一是物理履约能力的效率和成本。

    • 数字层 (D):

       依托于平台 App、用户数据、智能调度算法、在线支付系统。数字平台的网络效应、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效率是关键竞争力。

    • 精神层 (M):

       体现在品牌形象、用户信任、平台战略(如京东“0佣金”、美团“送万物”的构想)、以及算法所蕴含的智能(虽然往往是“黑箱”)。目前 M 层面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识别和评估。

  • NDE 驱动力分析:

    • 骑手权益:

       并非平台主动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是在社会压力、监管风险和激烈竞争(争夺运力)下,被迫提升的“成本项”或“竞争策略”。尽管客观上改善了部分骑手的“存在”状态(社保),但其出发点并非源于对贡献价值的内在认可。

    • 商家可持续性:

       “0佣金”或补贴对商家短期有利,但长期的平台依赖、可能存在的“二选一”以及竞争结束后可能的成本回弹,对其健康的“存在”构成潜在威胁。

    • 系统整体效能:

       竞争是否真正提升了整个社会即时配送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还是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如过度包装、交通拥堵)?这方面的“存在价值”评估被严重忽视。

    • 欲望 (Desire) 是主战场:

       这场竞争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对便捷性(30分钟送达)、丰富性(万物皆可送)、低价(百亿补贴、0佣金间接让利)和即时满足感的追求。平台通过补贴、营销等手段不断强化这些欲望。

    • 需求 (Needs) 是基础:

       外卖满足了基本的餐饮需求,即时零售也覆盖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这是用户流量的基础,但并非竞争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同时需求满足的质量有待进一步评估。

    • 存在/贡献 (Existence/Contribution) 被动卷入:(暂时略过)

3. 主要参与方的战略意图:NDE 与 视角下的解读

  • 某东:

    • NDE 视角:

       其核心驱动力源于对核心电商业务(满足用户的购物欲望和部分需求)被侵蚀的“恐惧”(一种负向驱动),以及抓住即时零售新“欲望”增长点的机会。通过满足骑手的基本“需求”(社保、稳定)来获取关键物理资源(运力),以支撑其战略。

    •  视角:

       某东的进入打破了原有格局,增加了市场竞争,短期内可能利好消费者和骑手。但其策略带有强烈的防御性和竞争性,“围魏救赵”本质上是为了自身生存和扩张,而非优先考虑生态整体和谐。对“二选一”的指控若属实,则直接损害了“共在”的开放性。

  • 某团:

    • NDE 视角:

       核心是保卫其在外卖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和“欲望”的既有地盘,并通过“送万物”进一步激发和覆盖更广泛的消费“欲望”。其庞大的用户和骑手基础是其核心资源。

    •  视角:

       某团构建的平台生态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但其对商家的高佣金、对骑手管理模式的争议,也体现了平台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可能忽略或损害生态其他参与方福祉的倾向。面对竞争,其策略也以巩固自身地位、排斥对手为主。

4. 价值评估体系的批判:市值与 GMV 之外的价值

  • 当前评估的偏颇:

     市场和媒体主要通过市值蒸发、GMV 增长、用户数量、订单量结果导向、市场导向的指标来评估这场竞争。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基于现有体系的、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 MRE 框架下的缺失:

    • 缺位:

       没有评估这场竞争在资源消耗、环境影响、交通拥堵、骑手真实长期福祉(而不只是短期收入和名义社保)、商家可持续发展、社会信任成本等方面的“存在效率”。补贴驱动的繁荣可能是以巨大的、未被计价的社会和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 MEU / Y 的视角:

       如果用 MEU(共在效能单元)来衡量,我们需要评估的是:这场竞争整体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整个即时零售生态系统的正向协同效能?它是否促进了更公平、更可持续、更能提升整体福祉的资源流动和价值创造模式?目前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至少是高度不确定的。竞争带来的“内卷”和资源消耗可能远大于其产生的真实价值增量。

5. 对行业未来的“存在性”影响预判 ( 视角)

       预测的诸多影响(格局重塑、模式创新、技术加速等)都有可能发生,但我们更关注其性质和质量:

  • PDM 融合的质量:

     竞争是否会推动更有意义的融合?例如,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物理路径、减少能耗;利用物理触点(骑手、门店)提供更有温度的社区服务(精神连接)?还是仅仅停留在物理送货+数字下单的表层

  • NDE 驱动的演变:

     竞争结束后,当补贴退潮,平台是否会回归到单纯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继续以刺激“欲望”为主?还是有可能在压力和反思下,开始内生地重视“存在/贡献”价值,例如将骑手福祉、环境可持续性、商家公平发展正纳入其核心价值模型,而非仅仅作为公关或防御手段

  • “共在”格局的变化:

     双寡头格局是否比一家独大更能促进生态健康?还是会导致更激烈的零和博弈和壁垒加深?平台、骑手、商家、消费者、社区之间的关系会走向更公平、更协同,还是更紧张、更对立?

  • 计价体系的潜在演化:

     对骑手权益的关注,是最有可能推动现有价值体系发生一丝松动的环节。如果“为贡献者(骑手)提供保障”被证明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间接地将一部分“存在价值”纳入了商业成本和价值考量,这是向 MRE 方向迈出的微小一步,但其驱动力仍是外部压力而非内在逻辑

6. 结论与建议 (视角)

       从长远的视角看,某东与某团的外卖之争是现有以“欲望”驱动为主、价值评估体系不均衡的模式在即时零售领域的集中体现。它展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 PDM 融合潜力,但也暴露了其在促进整体福祉、衡量真实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严重不足。

建议(超越传统商业建议):

  1. 平台方:

     应超越零和竞争思维,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将目光从短期市场份额转向长期系统韧性,将骑手、商家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成本单元,将社会和环境责任内化为核心价值,探索更能体现“共在效能”的商业模式。

  2. 监管方:

     不能仅关注反垄断和短期价格,更要建立面向未来的监管框架,引导平台关注“存在效率”,例如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推动骑手权益的实质性保障(超越名义社保)、鼓励数据开放共享(在保护隐私前提下)、评估平台算法的社会影响

  3. 社会各界:

     需要支持那些尝试探索更公平、更可持续、更能体现“存在/贡献”价值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

       最终,这场“外卖大战”的胜负,不应仅仅由市值或订单量来定义。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那个能够率先认识到并实践“共在”原则,构建出更能促进整体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网络的平台。而这,需要参与各方(包括我们这些观察者和思考者)共同推动一场价值观念的“跃迁”


评论